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主体观研究

    涂志明;

    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人民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点,也是实践的起点。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人民主体观,必须明确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回答文化建设层面“为何依靠人民”的问题;明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主体性的三重维度,并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地位。

    2025年03期 v.40;No.22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 转折与飞跃: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探索、基本经验与现实意义

    刘祯铎;

    历史主动精神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品格。在其形成演进的过程中,邓小平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通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南方谈话等重要举措切实推动党和国家在一系列关键事务上变革进取,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深刻总结邓小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宝贵经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要义,有助于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2025年03期 v.40;No.22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 转折与飞跃:邓小平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探索、基本经验与现实意义

    刘祯铎;

    历史主动精神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品格。在其形成演进的过程中,邓小平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以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通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南方谈话等重要举措切实推动党和国家在一系列关键事务上变革进取,开创了全新的发展局面。深刻总结邓小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宝贵经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要义,有助于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宝库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2025年03期 v.40;No.228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秦汉文史研究

  • 秦代吏治机制探微——以秦简牍为中心的考察

    王玉蛟;

    大量简牍文献显示,秦王朝虽国祚较短,但高度重视官吏队伍建设,并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吏治机制。撮其指要,这一机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以功劳计量为基础的官吏任免制度;以官箴推广为基础的吏风整顿活动;以建构监察体系为基础的全方位行政监督。藉此,秦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官吏队伍,为其统一前后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03期 v.40;No.228 14-1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 秦何以称赵氏暨秦族渊源蠡测

    程钟书;

    古籍中多称秦为赵氏,历来或以为与造父封赵城有关,或以为因秦庄襄王、秦始皇曾居留赵国,或以为秦国、赵国同祖而氏名互称,均不确。秦所以称赵氏,当因其族源自远古伯赵氏,伯赵氏即伯益之父皋陶(大业)。秦国与赵国均属少皞氏—玄鸟氏(女修之夫)—伯赵氏(皋陶、大业)—大廉(商奄氏)一脉。

    2025年03期 v.40;No.22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 秦汉时期的军人饮酒之风与酒禁

    李章星;

    基于西北汉简中有关军人饮酒的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探讨了秦汉时期军中酒禁存在与否、酒禁的严格程度、饮酒风气对军纪的破坏以及相关惩处措施。秦汉时期禁群饮的律文,因民间酤酒之风盛行,在实际执行中沦为具文;就军中酒禁而言,战时该禁令能够得到较好执行,而承平时期禁酒的力度则相对有限;军中饮酒风气盛行,在较大程度上对军纪造成了破坏;尽管对于违反酒禁的行为存在相应的惩治手段,但从整体来看,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军中饮酒之风的蔓延。

    2025年03期 v.40;No.22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2K]
  • 《三国志》与《后汉书》同传书写发微

    王雨梦;

    《三国志》与《后汉书》重合的34年历史中共有11篇相同人物列传,此11人是军事、战略、医疗领域的杰出代表,间接促成并推动了东汉的解体与魏国的建立。陈寿以人物的功业大小作为排序标准,范晔在此基础上加入是否忠于东汉、品行节操高低等。陈寿重视血缘宗族关系,范晔则更加关注心理距离的远近以及生活习性的相似,据此为人物安排合传对象。在撰史上,范晔因参看了更多史料而丰赡,陈寿则直接简明。范晔有时也因择取史料不够严谨,以致混淆、错乱。陈寿记事,范晔写人、写情,游离了史学家的本职。

    2025年03期 v.40;No.228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

  • 论陕南城固方言的归属

    李艳;

    根据入声归派,城固方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虽然知章组开合口读音及四声框架无法确定城固平坝等地(城关、董家营、桔园、老庄、柳林、龙头、三合、沙河营、上元观、文川、五堵、原公)方言小片,但可确定山区四地(二里、天明、双溪、小河)方言为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而深臻曾梗摄及知系合口字的读音则证明平坝十二地方言为中原官话关中片。历代移民来源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类的客观性。

    2025年03期 v.40;No.228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 论陕南城固方言的归属

    李艳;

    根据入声归派,城固方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虽然知章组开合口读音及四声框架无法确定城固平坝等地(城关、董家营、桔园、老庄、柳林、龙头、三合、沙河营、上元观、文川、五堵、原公)方言小片,但可确定山区四地(二里、天明、双溪、小河)方言为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而深臻曾梗摄及知系合口字的读音则证明平坝十二地方言为中原官话关中片。历代移民来源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类的客观性。

    2025年03期 v.40;No.228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 皖北方言的程度量及与陕西关中方言的比较

    郭辉;郭迪迪;

    程度量是各种事物性状等的量性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运用共时描写和比较研究方法,从名词的程度量和形容词的程度量两个方面仔细描写了皖北方言程度量表达的特点,并与陕西关中等方言进行了多维比较,重点分析了两地方言的相同之处,也指出了些许不同。

    2025年03期 v.40;No.228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 中国传统冰文化的表现形态及其开发策略

    张宝强;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中国传统冰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和开发对策进行了分析,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冰雪故事、丰富中国冬季运动形式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认为:旧时人们生活中的冰文化包括藏冰、颁冰、卖冰、饮冰、献冰;与冰有关的游戏主要包括弄冰、走冰、滑冰;与冰有关的民俗包括滚冰、背冰;进入现代,人们创造了冰上木射、冰上捶丸、冰蹴球等冰上运动。提出传统冰文化生活化、竞技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开发策略。

    2025年03期 v.40;No.22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 从“金花”到“茶韵”:泾阳茯茶的审美构建

    吴莉;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韵”的美学内涵为理论支点,从自然、技艺、精神三个维度系统阐释泾阳茯茶“金花”的审美符号生成与“茶韵”文化意蕴的建构逻辑,揭示了茯茶文化从“物性”到“心性”的升维路径。茯茶是自然造化之真、工艺匠心之精与精神升华之美的复合体,其活态传承与现代化转化需要通过生态复现、技艺传承与精神重构协同推进。

    2025年03期 v.40;No.228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 米脂饮食习俗中的米文化

    孙彦波;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素有“文乡”之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特有的人文素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米脂饮食文化。在米脂,大量的民俗词语与米有关,如软米、黄米、小米以及以此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黄馍馍、摊黄儿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词语,彰显着人生礼仪、节日礼俗等民俗文化,传承保健养生文化,构成了地域经济发展的品牌文化。

    2025年03期 v.40;No.22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9K]
  •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魏唯一;

    选取陕西省前三批30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法(AHP)首次构建了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系统解析了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该评估体系能够科学量化村落综合价值,为保护与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揭示了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价值认知偏差、动态监测不足及开发同质化等问题。最后从政府、社会、技术、政策四大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陕西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40;No.228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0K]

历史学研究

  • 明清时期咸阳城市形态发展变迁研究

    田大刚;

    咸阳是明清时期迁建的一座典型县级城市,其明初迁建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街区,并于景泰三年修建城墙加以保护。城墙修建后城内外街道得以延伸,街区逐渐拓展,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并于嘉靖二十六年修建外城,以保护城外街区,形成内外嵌套的城池格局。万历四年内外城间城墙拆除后,恢复为单一城池。清代咸阳县城仅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变化。咸阳是明清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县级城市发展变迁的典型代表之一。

    2025年03期 v.40;No.228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4K]
  • 清末陕西麟游地方社会治理——以《大清重修丈八寺碑记》为中心的考察

    刘皓妍;李阳;丁旭峣;梁依倩;

    陕西省麟游县丈八镇丈八寺据载始建于唐,寺内现存金代铸铁坐佛一尊及元、清两代珍贵碑刻。其中《大清重修丈八寺碑记》记录了丈八寺于清光绪九年至十一年的一次大规模重修事件始末。一方面,丈八寺重修得到了包括当地绅耆、基层官僚、普通信众等麟游地区社会各阶层的募金支持,体现了丈八寺悠久的历史渊源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碑刻及相关历史资料表明了清末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和谐共存、地方治理借由宗教事务实现社会秩序重构的重要史实。

    2025年03期 v.40;No.228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7K]

出土文献研究

文学与文化研究

  • 李因笃诗歌“秦风”地域文化特质透视

    房新宁;谢九妹;李川;

    文学与地域的勾连成为明清时期文坛的一种风尚,许多文人的诗论主张及诗歌创作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秦风”文化,并对本土文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李因笃是清初有名的陕西籍作家,他的诗歌既有当时文坛整体诗风的特征,又烙下秦文化影响下的地域性印记。他的诗歌创作满含“秦风”的慷慨豪迈与质朴厚重,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对家乡山河与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

    2025年03期 v.40;No.22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7K]
  • 骚雅:从审美典范到人格重构——《芙蓉女儿诔》诗学重释摭谈

    马明奎;

    骚雅是一种审美风格,最高典范是“清空”和“峭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诗学义涵逐渐从“规讽之旨”“典诰之体”向“比兴之义”“忠怨之辞”蜕变,其人格精神亦从“动宕闳约”向“伊郁中饶蕴藉”回敛。《芙蓉女儿诔》正是此种“蜕变”和“回敛”的文本凝缩,它指涉诗学传统、文化语境以及士大夫的生存处境诸维面,最后衍入哀感顽艳的人格重构。

    2025年03期 v.40;No.228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0K]
  • 鲁迅左联时期的大众化观念与实践

    王贵禄;朱思维;

    鲁迅在左联时期积极参与文艺大众化相关问题的探讨,在论战中强调了文艺的阶级属性,肯定了大众与精英阶层平等享有鉴赏文艺的能力和权利,为大众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坚持“大众化”立场的同时,鲁迅并未对“化大众”作出妥协,《故事新编》中对神话历史人物的俗俚化改造隐秘地折射了鲁迅对大众化问题的深刻思考,是鲁迅本人的文艺大众化创作实践。鲁迅在左联时期指导、培养了大批文艺青年,间接践行了他的大众化观念。

    2025年03期 v.40;No.228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9K]
  • 下载本期数据